云计算运营商欲突破云计算的瓶颈
- +1 你赞过了
云计算是当前ICT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它通过服务的形式将ICT产业原本所具有的各项计算能力、网络能力,展现在公众面前。一方面,由此诞生出新兴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传统的ICT企业向云计算转型。
运营商发力云计算
目前,国内外谈论云计算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过主要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仍旧以大型互联网企业为主。
在海外,亚马逊、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已经有成熟的云计算产品推向市场。国内,盛大、新浪、阿里等互联网企业,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云计算服务。
与这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相比,电信运营商依托网络和数据中心的优势,在云计算方面的潜力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数据中心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成熟,电信运营商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数据中心将云计算这样的新业务加载上去。而且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运营商需要通过云计算这样的服务模式,来提高为企业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以及以客户为导向的细分市场的能力。包括英国电信、德国电信、AT&T等欧美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已经是先行者。AT&T就通过它遍布全球的网络,为汽车、保险、银行、医疗、媒体、零售、公用事业等提供了多种云计算服务方案。另外,不少电信运营商还积极地通过收购,建立起自己遍布在全球的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的数据中心,通过这些数据中心,为各类客户提供公有云、私有云,甚至是混合云的服务。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最新的云计算白皮书披露,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分别进入云计算市场。中国电信于2011年8月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牌及解决方案,2012年将提供云主机、云存储等IaaS服务,未来还将提供云化的电子商务领航等SaaS服务和开放的PaaS服务平台。中国移动自2007年起开始搭建大云(BigCloud)平台,2011年11月发布了大云1.5版本,移动MM等业务将在未来迁移至大云平台。中国联通则自主研发了面向个人、企业和政府用户的云计算服务“沃·云”。目前“沃·云”业务主要以存储服务为主,实现了用户信息和文件在多个设备上的协同功能,以及文件、资料的集中存储和安全保管。
尝试
向x86开放平台迁移
除了面向公众提供各自的云服务以外,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在打造面向自己内部的私有云建设。中国移动构建“大云”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满足公司内部IT支撑系统对高性能、低成本、可扩展、高可靠性的需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副院长张同须指出,目前国内运营商基本上都完成了IT支撑系统的集中化建设,但是由于之前各个业务系统都是单独建设的,呈现“烟囱的”的架构,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是集中化,但是实际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烟囱式”的模式,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无法形成资源共享。而且这种模式在处理大规模事务的时候,面对海量数据会遇到一些瓶颈,所以需要将云计算引入到运营商IT支撑系统的建设中,通过云化打破现有的信息孤岛,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实现IT支撑系统的快速响应的能力。
私有云的建设,除了能给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带来上述好处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向企业级用户提供私有云服务做准备。
在前不久结束的通信行业云计算峰会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企业信息化部黄礼莲处长就表示:“在中国电信看来,云计算是最成熟的电信级应用之一。它不但能给不具备自己建设IT基础设施的中小企业带来福音,也适用于大型企业。但是对于后者而言,由于业务相对比较复杂,而且标准化程度也有待提高,会拥有比较复杂的软硬件异构环境,以及复杂的计算要求。所以,对大型企业的客户而言,中国电信的云计算策略也是以建设私有云为主。”
据悉,在中国电信内部私有云建设中,为了实现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的目标,大幅度提高了采用x86服务器的比例,并通过虚拟化提高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目前中国电信在一些省级公司已经开展了私有云计算资源池的建设,尝试将一些在原有小型机的应用向x86平台迁移,由x86平台服务器资源池来承载桌面与绝大部分内部IT系统,并且通过X86平台分布式计算环境,部署数据挖掘等海量计算应用。
“中国电信下属的省公司,将原有小型机和物理x86平台服务器上部署的100多个应用,迁移到了部署在x86刀片服务器虚拟资源池上。相比小型机,实现了服务器1:4的整合。迁移后CPU利用率够提高了40%,不仅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减小了能耗。而且新平台可以随业务需要动态伸缩,使业务可以快速部署。”黄礼莲说。
不过黄礼莲也表示,x86平台虚拟化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从成本测算模型来看,主要体现在硬件层面成本的节省。但是在软件层面,成本的降低并不明显,甚至略有增加,所以未来还需在整体层面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加以研究。
突破云计算的瓶颈
云计算带来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解决大规模虚拟机部署所带来的I/O瓶颈。所以,英特尔最新推出的至强E5-2600处理器集成了提高I/O性能的创新技术,其中就包括了集成I/O和数据直接I/O技术。前者通过将I/O控制器融合到处理器,对数据流进行了重新设计,从而降低了延迟,提高了数据吞吐率,并支持最新的PCIExpress3.0规范,能够有效满足需要大量带宽的应用程序的需求。后者能够支持英特尔以太网控制器和适配器将I/O流量直接传输至处理器高速缓存,减少将其传输到系统内存的过程,从而降低功耗和I/O延迟,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效率。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