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允松,青云QingCloud CEO,在IBM实验室度过了九年的职业生涯,主要精力贡献给了开源世界。
我们的目标在于以一种纯技术手段实现高效率地组织和联合调度资源以百分之百地取代传统IT,我们称之云模式的IT,或者是新IT,或者把它叫做新IT2.0,我在不同的场合用过不同的词汇表达这种意思。
作为创始团队经常需要调整方向。而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认为每次重大的方向调整都需要大家能够达成百分之百的一致,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青云自己内部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2015年是云计算的商业元年。云计算商业元年最大的特征是那些非技术行业的客户,开始在生产环境中认真地考虑去部署云模式的IT,从而取代传统IT,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具有标杆性的判断标准。
2016年我们不是销售资源为主,而是销售能力。其背后其实是IT资源在软件解决方案的封装之下所体现的一种能力,我们应该更多贴近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而不要只是关注非常纯粹的技术层。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天极网云咖秀,云咖秀是我们天极网重点打造的一个视频访谈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会邀请业界的大咖们来讲述他们与云计算之间的不解之缘。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青云CEO黄允松先生,我们请黄总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我是黄允松。非常荣幸接受这次云咖秀的采访。
我们特别高兴能够邀请到黄总接受我们的视频访谈,进入2016年青云进行了巨额的C轮融资,您能够大致给我们介绍一下青云公司吗?
我们公司官方的名字叫做北京优帆科技有限公司,青云是我们的第一个产品线,也是目前最大的产品线。
我们的目标在于以一种技术的手段更加良好的组织和更高的效率以达成百分之百的取代传统IT的目标,所以我经常把这种东西称之为叫所谓的云模式的IT,或者是新IT,或者把它叫做新IT2.0,我在不同的场合用过不同的词汇,表达的总体的意思就是我们公司的使命,通过纯技术的手段高效率的组织,联合的调度来百分之百取代传统IT。
青云是从2012年就成立了,我们看到现在已经经过四年的时间,我们这个公司也在慢慢的成长起来,我们在这个期间也看到中国云计算市场也进行快速的增长,在这个历程过程中,我也知道您和其他两位联合创始人进行了很多这种卓越的工作这块,您能介绍一下在这四年期间发生的令您非常印象深刻的一些事情吗?
我想,因为我们三个人都是非常简单的背景,我们基本上都是工程师,所以比较印象深刻的事情是跟方向的调整有关。其实很早很早之前我们刚开始创建这个团队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做一个商业化的项目,我们想做一个跟我出身背景有关,因为我出身IBM的实验室,然后另外两个同事也都差不多是实验室的背景,来自于不同的公司。
我们刚开始想做一个非常纯粹的技术那种纯技术背景的一个小型的我们称他为一个工作组,并没有想过以一个商业的运行方式运营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最早设定公司的人员数不超过20人,然后除了工程师之外没有其他的工种,然后很快发现在市场上没法立足,所以这就是经常我们后来讲的我们三个人当时达成一致,就是人到公司是一样的,有远大的理想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将远大的理想在商业上让它走的长远。
我觉得就是作为创始团队的话,我认为是经常需要调整这种方向的。而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认为每次重大的方向调整都是需要大家能够达成百分之百的一致,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我们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包括具体的项目上的事情,技术上的选择,我觉得这都是很有趣的,时间所限,我觉得这一点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对,其实我们看到步入2016年整个的云计算市场呈现出非常火爆的情况,因为我开年就参加了好几个融资的发布会,他们在发布会上也是说,2015年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元年,我们也看到围绕OpenStack和Docker等开源技术产生新的初创公司,也正在如雨后春笋般起来,所以说很多人就说企业与云计算的春天来了,我不知道您怎么看他们这个市场的发展,还有这种观点?
我觉得观点是很正确的。我应该说2011年的时候,我就说过技术储备期对于咱们中国的市场公司来讲,截止于2014年超过了2014年在往后积累技术就来不及了,倒不是说这个技术有多么难搞,因为时间积累期已经过去了,一个非常的时候当然可以这么做,我们在商言商,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个是不恰当的。
那么2001,我为什么判断会在2014年截止呢,因为我在2011年就讲过我就说过2015年会是云计算的商业元年,2016年会开展这种竞争。然后这个商业元年最大的特征是什么,最大的特征是那些非技术行业的客户,开始在生产环境中认真的考虑去部署云模式的IT取代传统IT,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具有标杆性的判断标准。如果说有客户在做测试项目,其实这个不足为奇,因为有很多人会有很强的好奇心,毕竟是新技术,大家说我要试试之类的。但实际上试试的话不足以去孵化一个产业,但是一旦在生产系统中开始部署这个云计算相关的这种模式的IT的供应之源也好,供应能力也好,开始部署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标杆性的了。
我们非常欣慰的发现在2015年全年内,就是我们公司所关注的基本领域,因为我是比较了解的,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银行业,保险业,那就是真正实施的他们公司的生产系统,就是靠着具体业务的,不管是数据分析类的,还是情报类的,还是说新的面向互联网的业务,甚至那些面向内部的一些服务都在逐渐的云化,这是非常欣慰的。因为他不在停留在测试中心,或者开发者的手上。
那么回到您的问题本身上来,我觉得这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消费者正在迅速的转型,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的话,包括青云在内,我们所有的厂商们,技术的提供商们,服务商们都拥有广阔的空间,为什么呢?因为传统IT在向云转化。那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个转化的过程变得足够的有效率,足够的廉价,而它的产出又足够的丰富,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讲2015年是商业的元年是一点错都没有的,然后呢我们接下来的2016年、2017年这两年将会面临非常充分的商业上的验证和丰收的时间。所以我在想这场战争也不叫战争吧,这场转折吧,从技术的角度这也是一场战争了,新旧之间的战争会很激烈,这场新旧转折我觉得差不多也在我们看到在2019年,2020年左右我们就会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分界线了。
对,其实通过您的介绍也是整个我们看到云计算已经开始步入落地阶段,逐渐的成熟,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新创公司也围绕着云计算开展服务的公司也在很多的冒出来,可是他们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说商业模式的探索,因为毕竟我们也知道云计算这个行业是一个特别烧钱的行业,所以你没有大笔的资本投入是不可能,不管是用户的获取还是市场的拓展这方面。所以我们看到青云也已经进行到C轮的融资了,那么您作为一个过来人,您能给这些现在的正处于A轮的小伙伴们有什么建议呢?您作为一个过来人,有什么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这块。
云计算的话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会有三层的划分,那么是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层,我们通俗讲的应用层。然后如果创业在技术设施层的话这个投资是巨大的,非常的大,我认为这个时间窗口也不是特别充分了,如果还要单纯的去考虑在I层进行广泛的投资的话,我建议要稍微谨慎一些,当然也可以尝试,因为毕竟目前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
那么我自己更认为云计算整个的产业全局性的成功最大的层面取决于P和S,尤其是S层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呢?因为跟真正的最终买单的消费者接近的不是I,也不是P,而是S,这个层次的话他是非常丰富,及其的宽泛就是它的变化品类,真的是成千上万,上百万,上千万,数不清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非常可做的一个方向。
然后我自己经常跟同事们讲,我说进入2016年,从青云的角度我们最主要的几件事情,我排了三件事情,其中排在第一名的就是生态,那么生态并不是指我们要去像那些传统的互联网公司那样建立一个垂直的所谓闭环的生态,不是这个意思,因为闭环生态已经过时了,那是传统互联网的时代。那么在云模式主导的IT下,生态更多强调的是横向整合的模式,他变得很薄,每一个模式变的很薄,但是很宽泛,层和层之间进行复杂的整合。在这个层面上来讲谁将拥有巨大的机会呢,就是那些解决某一个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团队和公司们,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机会。
所以我自己的小建议就是说,建议大家在云计算这个方向上创业的时候,我认为大家应该更多的更务实的选择商业模式是比较贴近消费者的具体的需求去解决这些用户的生产实践中具体的问题的,而尽可能的不要去选择非常单纯的纯粹的技术层,因为感觉上来说这个时间窗口就不是特别的好了,当然要做也可以还是那句话,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为晚,但感觉不是一个最佳的时机点,当你说要做也可以,但是这个时间就不是那么的正确。而S的话正当奇胜,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方向,因为你可以看得到我们做IT为了什么,我们做IT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制造出CPU,内存条,硬盘这些网络交换机的东西就结束了,这些东西只是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应用程序,就像你的手机上的那些App,那些东西才是最终的需求,那些才是结果。
所以我觉得这个里面的生意机会是巨大的。
对,其实您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们一些建议,我感觉也透露了青云下一步的布局,那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接下来或者说更具体的说2016年我们青云会做哪些工作吗,可以大致透露一下吗?
非常好的问题,我也很乐意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新的想法,首先一个其实我们在2015年就是熟悉我们的产品线和技术线的同行们,其实都已经知道我们整个2015年在I层几乎没做开发,为什么呢?就像我在2011年说的,截止2014年I的窗口期基本上就算是局部过去了,所以我当时给团队定下的计划就是截止2014年整个I层开发就可以冻结去,后面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以改良为主,而不是全新的翻天覆地的开发为主。进入2015年我们最大花的功夫,开发的功夫在哪呢,就是编排层。我们基本上2015年大量的开发都集中在这一层,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迅速的面向应用程序方向的技术框架的提供这个方向转折,其实这个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就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一个变化。为什么?因为我们从I层上看到是纯粹的资源的声音,因为我们所能销售的东西都是一个个资源,如芯片,内存,存储空间,硬盘这些东西。
但是这些资源其实离我们的消费者是很远的,所以我们到2015年,2016年我们的主要开发方向不是销售资源为主,而是销售能力。
当然你说它的本质的背后其实是一套IT的资源在软件解决方案的封装之下所体现的一种能力,没错,的确是那样的,但是消费者更喜欢这种模式。所以我们整个现在新的发展方向第一个我们就是快速的离开I,快速的进入O。但是我们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并不寻求一个所谓的叫青云标准的规范,就是我们不寻求搞一个新的框架或者新的标准因为这个对我们没有意义,为什么不选择这么做呢,因为在商业上没有意义,在商业上最好的方法是选择跟传统IT现有遗留系统保持最佳的进入状态,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进入状态是最好的。
所以我们在做这一套新的编排层时候,我们基本上遵循的方针政策就是百分之百尊重现有的规范和做法,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朝向。
最后一个我觉得也是可以分享一下的,就是我们会往下再走一层,我们会走I层往下走一层到硬件层,其实这个我今天在天极网这边接受采访一直说的,熟悉我们的人知道其实我们的硬件不是由标准的设备厂商所提供,我们实际上是一种一种中文叫做超融合设备,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绿色就是更省能源,第二个功能更加集中,就是我们会把比如说存储技术,网络安全各个方面的东西我们进行软件层面的调度和整合,然后硬件变的更加综合一些。然后第三个就是它更加廉价,毕竟怎么讲,毕竟集成度变得更高,很单纯的来看集成度变的更高,加上零部件是由我们自己主动采购的,就是我们自己采购零部件,自己处理库存分配,所以他会变得更加廉价,当然工厂肯定不是我们的,我们肯定是有代工厂的了,就跟大家所熟悉的手机,比如说小米他们也其实不做工厂,他们也是代工,我们也是一样的做法。
包括网络层面我们也是这样来做,不管是机房内的局域网还是跨越地理位置的广域网,我们的方案基本上都是所谓的高度的可定制化的这种模式在做,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你要知道传统IT建设情况下,不管是硬件还是网络其实都不是为Cloud模式所设计的,我相信这一点大家能够理解,因为我们人类处于不同的技术阶段,我们所设计出来的底层的供给是不样一样的,但今天IT已经从传统IT迅速的转型为Cloud IT,意味着我们IT所依赖的底层的设施,包括网络,包括硬件都需要变革。
其实经过黄总的介绍,让我们对于整个中国云计算市场应该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因为通过青云的这种云的落地的实践,应该说也给我们整个的云计算市场的这种发展也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探索,让进入到云计算市场或者说想采用云计算这种模式进行业务运行或开发的企业应该说也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那好,今天我们特别感谢黄总介绍我们今天的采访,后续我们这次节目也会有专题相应上线,大家如果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和我们去交流,在此我们特别感谢黄总接受我们今天的采访,也谢谢各位网友收看我们今天的节目,谢谢大家。
云咖秀是由天极网商用企业群组推出的深度人物访谈互动类栏目,每期我们都会邀请云计算领域的大咖或者云端创业新贵分享登“云”的故事,邀请云计算倾听大咖们的经验之谈和独家心法。
说明:提交前请确认您的报名信息,提交后如果符合要求,我们会主动与您取得联系。感谢您的关注!
说明:提交前请确认您的报名信息,提交后如果符合要求,我们会主动与您取得联系。感谢您的关注!